技術文章
電線電纜絕緣厚度測量儀(測量顯微鏡)的試驗操作步驟
電線電纜絕緣厚度測量儀(測量顯微鏡)的試驗操作步驟需嚴格遵循國家標準(如 GB/T 2951.11-2021),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和規范性。以下是詳細操作流程:
一、試驗前準備
1、樣品制備
1.1從待測試的電線電纜上截取代表性樣品,長度需滿足測量需求(通常圓形電纜取 100mm 以上,確保包含可能的Z小厚度點)。1.2若測量絕緣層Z小厚度,需剝離樣品一端的導體或隔離層,保留完整絕緣管;若測量平均厚度,需保留帶導體的完整樣品。1.3對絕緣管進行切割:使用鋒利刀片(如美工刀、切片機)將絕緣管沿軸向對切,確保截面平整、無毛刺(避免切割變形影響測量),B要時用砂紙輕微打磨截面。
2、儀器檢查與校準
2.1檢查測量顯微鏡的光學系統(鏡頭、光源)是否清潔,若有污漬用Z用鏡頭紙擦拭。2.2確認儀器處于水平狀態,避免振動干擾;打開電源,調整光源亮度(通常為透射光或反射光,根據樣品材質選擇)。2.3按儀器說明書進行校準:使用標準量塊(如 0.1mm、1mm 等)放置于載物臺,通過調整焦距和測量標尺,確保讀數與標準值一致,誤差需在允許范圍內(通常 ±0.001mm)。
3、環境條件
確保試驗環境溫度穩定在 23±5℃,樣品、儀器與環境達到熱平衡(通常放置 30 分鐘以上),避免溫度變化導致的材料熱脹冷縮影響測量。
二、平均厚度測量步驟(適用于帶導體的完整樣品)
1、樣品固定
將帶導體的電纜樣品水平放置于載物臺的 V 型槽或Z用夾具中,確保樣品軸線與顯微鏡光軸平行,用夾具輕輕固定(避免擠壓變形)。
2、定位與觀察
2.1旋轉載物臺或移動樣品,在顯微鏡下找到電纜的橫截面(通過調焦旋鈕使絕緣層內外表面清晰成像)。2.2選擇 5 個均勻分布的測量點(如沿樣品長度方向每隔 20-100mm 取一點,具體按標準要求),每個點需測量絕緣層的Z大外徑和Z小外徑。
3、讀數記錄
3.1移動顯微鏡的測量標尺(或通過電子數顯裝置),使十字光標依次對齊絕緣層外表面的Z大點和Z小點,記錄外徑數值(J確至 0.002mm)。3.2同理,測量同一位置導體或隔離層的Z大外徑和Z小外徑,記錄數值。
4、計算平均厚度
4.1每個測量點的絕緣厚度 =(絕緣外徑平均值 - 導體 / 隔離層外徑平均值)÷ 2。4.2取 5 個點的厚度平均值,修約至 0.01mm,即為絕緣層的平均厚度。
三、Z小厚度測量步驟(適用于剝離導體后的絕緣管)
1、樣品放置
將對切后的絕緣管截面朝上,平放在載物臺Z央,確保截面與顯微鏡光軸垂直,用壓片固定(避免滑動)。
2、尋找Z小厚度點
2.1調整顯微鏡放大倍數(通常 200-400 倍),清晰觀察絕緣管的內、外表面邊界。2.2緩慢移動載物臺,沿絕緣管截面邊緣掃描,重點關注可能存在的薄點(如擠出缺陷、偏心處)。
3、J確測量
3.1當找到疑似Z小厚度點時,將十字光標對齊絕緣層內表面和外表面的對應點,讀取兩點間的距離(即該位置的厚度)。3.2旋轉絕緣管 180°,在對稱位置重復測量,確認是否為Z小點;至少測量 2 個不同樣品段,取所有測量值中的Z小值(J確至 0.01mm)。
四、數據處理與記錄
1、數據整理
1.1匯總所有測量值,按標準要求計算平均厚度、Z小厚度,并檢查是否符合產品標準中的限值(如Z小厚度不得低于規定值的 90%-0.1mm,具體按電纜型號確定)。1.2若儀器配備軟件,可通過圖像分析功能自動識別邊界并計算厚度,減少人工誤差。
2、結果判定
若平均厚度和Z小厚度均滿足標準要求,則判定合格;若任一指標不達標,需標記不合格項并記錄缺陷位置。
3、報告存檔
記錄樣品信息(型號、規格、批次)、測量環境、儀器型號、測量數據、平均值、Z小值及判定結果,B要時保存截面圖像作為佐證。
五、試驗后整理
1、關閉儀器電源,清潔載物臺和夾具,將樣品妥善保存(如需復檢)。
2、定期對儀器進行維護(如潤滑導軌、校準精度),確保下次使用正常。
通過以上步驟,可規范完成電線電纜絕緣厚度的測量,確保數據準確反映產品質量,滿足生產檢驗和質量追溯需求。操作時需注意輕拿輕放樣品,避免光學部件受損,同時嚴格遵循標準中的細節要求(如測量點數量、壓力控制等)。要想了解更詳細的試驗操作步驟,可隨時聯系河北天棋星子檢測設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。